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是由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在195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對於結果控制的信念,也就是人們認為生活中的事件是由內在因素(如自身的努力、能力)還是外在因素(如運氣、他人的行為、命運)所決定的心理傾向。
控制點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 內控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個體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努力和決策來控制生活中的事件和結果。擁有內控點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和未來有較大的掌控力,並會積極主動應對問題。
- 外控點(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個體相信結果主要由外部力量所決定,例如運氣、命運或他人的影響。擁有外控點的人通常認為自己對發生的事情無法控制,並且對生活中的變化或挑戰更為被動。
控制點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內控點的影響:
- 擁有內控點的人更可能設立目標、採取行動,並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負責。他們通常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夠帶來改變。
- 在工作和學習中,內控點強的人傾向於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在面對挑戰時更具耐心和毅力。
外控點的影響:
- 外控點強的人較容易感到無助,並將生活中的挫折歸因於外部力量,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可能導致行動力下降,並對個人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 外控點強的人也可能在壓力面前更容易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法改變或控制結果。
影響控制點的因素:
- 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和童年經歷會對個體的控制點形成產生影響。鼓勵自主和責任感的環境通常會培養內控點,而過於控制或不可預測的環境則可能導致外控點。
- 經驗:成功的經驗往往強化內控點,讓人感到自己有能力改變結果;而反覆的失敗或不可控的事件則可能加強外控點。
控制點在健康和生活中的應用:
控制點理論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領域中具有廣泛應用。例如,內控點強的人在面對健康問題時更有可能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改變生活方式或遵從醫療建議;而外控點強的人則可能對健康管理更加被動。此外,學習者若擁有內控點,更傾向於自律並相信自己的努力會影響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1–28.
- Lefcourt, H. M. (1982). Locus of Control: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留下您的連絡電話與報名資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