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ve)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強調個體的行為是由個人因素(如認知、情感和動機)、環境因素和行為本身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該理論特別關注人們如何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結果以及社會環境來學習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是一個社會互動和認知過程。
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 個體不僅通過直接的經驗學習,還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學習。這種學習過程包括觀察他人的行為、結果,以及根據這些結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 例如,一個人看到別人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避免了罰單,他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為,從而自己也遵守交通規則。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於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或任務的信心。自我效能感越強,個體就越可能嘗試新挑戰並保持行動的持續性。
- 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人們是否選擇進行某一行為,還會影響其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持程度。
替代性強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
- 個體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因某一行為所獲得的獎勵或懲罰,來決定自己是否應該模仿這一行為。例如,當一個人看到他人因努力工作而得到表揚,他可能會受到激勵而模仿這一行為。
互動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
- 班杜拉強調了行為、個人因素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這被稱為互動決定論。行為會影響個人的想法和情感,而個人的認知也會影響他們如何行動,同時環境因素也會改變這一過程。
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教育領域:
- 在學校環境中,學生通過觀察同伴和老師的行為以及他們的結果來學習。例如,教師的積極反饋和榜樣行為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
健康行為:
- 社會認知理論在健康行為改變中有廣泛應用。例如,為了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公共健康運動可以通過展現積極榜樣的健康行為來鼓勵觀眾採取類似行為,並且提高他們對於自己能成功改變行為的自信。
工作環境:
- 在工作環境中,員工的行為會受到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對他人行為結果的觀察影響。例如,看到其他同事因為主動承擔責任而獲得獎勵,員工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為。
參考文獻: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4), 543-578.
-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W. H. Freem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留下您的連絡電話與報名資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