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致胖環境與應對策略

 致胖環境的定義

致胖環境是指一個容易導致體重增加且難以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環境。這種環境通常充滿了鼓勵不良飲食選擇、不活動和其他導致體重增加及相關健康問題的因素。應對這種環境需要多方面的策略,以幫助人們作出更健康的選擇和生活方式的調整。

飲食選擇
在台北,許多人傾向於選擇加工食品和速食,而不是更健康的選擇。像麥當勞和摩斯漢堡這類速食店隨處可見,提供高熱量但營養少的快餐。便利商店幾乎在每個街角都能找到,裡面充滿了甜飲料、零食和三明治,使人們很容易拿到高熱量的食物。由於真正的、富含營養的食物價格較高,許多人會選擇這些便宜又方便的加工食品。

應對策略:建議事先計劃好一周的健康餐點,並在家裡多備些健康零食,例如水果、堅果等。利用一次購買大量健康食材,減少頻繁進出便利商店的機會。此外,選擇無糖飲品、減少攝取甜食,有助於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含糖飲料店
台北以其眾多的飲料店而聞名,特別是那些銷售含糖珍珠奶茶的店鋪。珍珠奶茶含有大量的糖和熱量,經常飲用會影響消化並導致體重增加。經常喝這些甜飲會導致額外的熱量攝入,隨著時間推移增加肥胖的風險。

應對策略:可以用不加糖的茶或無糖氣泡水來取代含糖飲料,並養成隨身攜帶水瓶的習慣,以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同時,將喝珍珠奶茶的頻率降低,每週一次或每月一次,將有助於減少攝取過多糖分的風險。

都市生活和繁忙的日程
台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常常讓人難以在家準備健康的餐食。許多居民因為日程繁忙而依賴快捷方便的餐點。大多數可選的碳水化合物,如白米和麵條,都是高GI(升糖指數)且纖維含量低的食物。高GI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進而增加代謝問題的風險,使體重超標甚至肥胖的可能性增加。

應對策略:可以選擇低GI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糙米等,並搭配高纖維蔬菜,幫助穩定血糖並增加飽足感。建議提前準備便當,這樣即使在忙碌的日子裡也能保證攝取健康餐點。另外,設定手機鬧鐘提醒自己適時用餐,避免長時間不吃飯而導致暴食。

交通和久坐生活方式
台北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包括公車、捷運和機車,使人們很容易避免步行。許多人在辦公室工作,一整天大多時間都坐著,這減少了身體活動的機會。由於日程繁忙,人們往往缺乏鍛煉的時間和非運動性活動熱量消耗(NEAT)——即日常小活動消耗的熱量。缺乏運動鼓勵了久坐的生活方式,增加了體重增加和肥胖的可能性。

應對策略:可以從小改變開始,例如下捷運站後多走一站路、使用樓梯代替電梯。即便在辦公室工作,也可設置定時提醒,每隔一小時站起來活動一下。每天抽出10-15分鐘進行簡單的拉伸或步行運動,有助於提高整體活動量並降低健康風險。

在台北,便利的高熱量食物選擇、含糖飲料、有限的健康食物選擇和較少的身體活動機會,這些因素共同創造了一個致胖環境,增加了許多居民的肥胖風險。通過以上策略的實踐,人們可以更容易地做出健康的生活方式選擇,減少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瘦素(Leptin) 飢餓素(Ghrelin) 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 CCK) YY肽(Peptide YY, PYY) 氧莫德素(Oxyntomodulin)

以下是針對每種食慾調節激素與肽類,加入具體的食物來源,讓您可以更精準地選擇食物來影響這些激素,達到控制食慾和增進飽足感的效果。

1. 瘦素(Leptin)

  • 主要功能:抑制食慾,告知大腦體內已有足夠的脂肪儲備。
  • 機轉:瘦素由脂肪細胞分泌,通過與下丘腦的瘦素受體結合傳遞飽足信號,當脂肪儲量增加時,瘦素水平升高。
  • 食物來源
    • 抗氧化食物:如藍莓、草莓、蔓越莓等,幫助減少發炎,提升瘦素敏感性。
    • Omega-3脂肪酸:如三文魚、亞麻籽、奇亞籽,改善瘦素受體敏感度。
    • 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穀物(糙米、燕麥)幫助穩定血糖,間接支持瘦素功能。
  • 怎麼吃比較好
    • 儘量避免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選擇天然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瘦蛋白。
    • 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油、亞麻籽、核桃,幫助降低發炎,維持瘦素功能。

2. 飢餓素(Ghrelin)

  • 主要功能:增加食慾,提醒大腦進食需求。
  • 機轉:飢餓素在胃中分泌,當胃部空腹時水平上升,向下丘腦傳遞飢餓信號;進食後飢餓素下降,讓人感到飽足。
  • 食物來源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希臘優格、豆腐、雞肉,有助於抑制飢餓素分泌。
    • 高纖維蔬菜:如西蘭花、菠菜、蘆筍,增加食物體積,幫助降低飢餓素水平。
    • 健康脂肪:如鱷梨、橄欖油、杏仁,延長飽足感,抑制飢餓感。
  • 怎麼吃比較好
    • 早餐攝取高蛋白食物,如雞蛋或希臘優格,能幫助穩定一整天的飢餓素水平。
    • 在主餐中加入多纖維蔬菜或少量健康脂肪(如堅果、橄欖油),可延長飽足感並抑制飢餓素。

3. 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 CCK)

  • 主要功能:促進飽足感,幫助消化脂肪。
  • 機轉:CCK在小腸分泌,受到脂肪和蛋白質攝取的刺激,作用於下丘腦產生飽足感,並促進膽汁分泌來幫助脂肪消化。
  • 食物來源
    • 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堅果、鱷梨,促進CCK分泌。
    • 高蛋白食物:如雞胸肉、魚類、豆類,增強飽足感。
    • 乳製品:如無糖希臘優格、奶酪,含有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刺激CCK釋放。
  • 怎麼吃比較好
    • 主餐中加入健康脂肪和高蛋白質食物,如橄欖油沙拉加雞肉或魚類,可增加CCK的分泌,延長飽足感。
    • 避免攝取過多精製碳水化合物,因其對CCK的刺激較低,容易讓人迅速感到飢餓。

4. YY肽(Peptide YY, PYY)

  • 主要功能:抑制食慾,延長飽足感。
  • 機轉:PYY在小腸分泌,主要由蛋白質和纖維刺激釋放,作用於下丘腦抑制食慾。
  • 食物來源
    • 高蛋白質食物:如瘦牛肉、豆腐、低脂奶製品,有助於增加PYY分泌。
    • 全穀物:如藜麥、糙米、全麥麵包,含有豐富的纖維,有助於持久飽足。
    • 豆類和堅果:如黑豆、鷹嘴豆、杏仁,富含蛋白質和纖維,延長飽足感。
  • 怎麼吃比較好
    • 建議每餐均包含一些高蛋白和高纖維食物,如午餐中加入豆類沙拉和糙米,幫助提高PYY水平。
    • 將堅果(如杏仁)作為小食,尤其在正餐間食用,有助於保持較高的PYY水平,減少進食頻率。

5. 氧莫德素(Oxyntomodulin)

  • 主要功能:減少食慾並提高能量消耗。
  • 機轉:氧莫德素由小腸分泌,進食後刺激分泌,作用於下丘腦抑制食慾,同時促進代謝。
  • 食物來源
    •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亞麻籽、奇亞籽,增加飽足感並提升氧莫德素分泌。
    • 高蛋白質食物:如雞胸肉、魚類、雞蛋,延長飽足感並促進代謝。
    • 低熱量蔬菜:如西蘭花、番茄、黃瓜,增加食物體積,刺激氧莫德素分泌。
  • 怎麼吃比較好
    • 選擇高纖維的早餐(如燕麥粥配亞麻籽和奇亞籽),可持續提升氧莫德素水平,有助於延長一整天的飽足感。
    • 每餐中加入蛋白質,如魚肉或雞胸肉,並搭配低熱量蔬菜,幫助延長飽足感並提高代謝。

總結建議

  • 保持高蛋白、健康脂肪和高纖維食物的均衡攝取:每餐均加入這些營養素,不僅有助於控制食慾,還能維持飽足感。
  • 避免高糖、精製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消化迅速,易造成食慾激素波動,選擇天然全穀物和健康食材來穩定激素水平。
  • 調整進餐間隔:每4-5小時進餐一次,有助於穩定飢餓素和其他食慾激素水平,減少飢餓感。

透過選擇合適的食物和進餐時間,可有效地影響這些食慾調節激素的分泌,達到更好的食慾管理和健康目標。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私人教練應該具備的十大能力

 私人教練應該具備的十大能力

私人教練在健身產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的專業能力不僅影響客戶的訓練效果,還會直接關係到客戶的健康、安全及訓練體驗。因此,私人教練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以下是私人教練應具備的十大能力:

  1. 學習能力:健身行業知識不斷更新,私人教練必須具備快速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這包括參加專業課程、研讀最新研究以及持續更新自己的專業資格。

  2. 同理能力:教練需要能夠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理解他們的需求、困難和情緒。這種同理心有助於建立信任,讓客戶感到被理解和支持,進而更投入於訓練過程。

  3. 溝通能力:清晰有效的溝通是成功教學的基礎。私人教練需要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達訓練指導,並且能夠傾聽客戶的反饋,以便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訓練方案。

  4. 觀察能力:在指導客戶的過程中,教練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即時發現客戶動作中的問題或潛在的風險,並及時糾正,預防運動損傷。

  5. 判斷能力:每位客戶的身體狀況和目標不同,教練需要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力,能夠根據客戶的體能評估結果做出適當的決策,制定最適合的訓練方案。

  6. 規劃能力:私人教練應具備全面的規劃能力,能夠根據客戶的長期健身目標,制定漸進式的訓練計劃,並合理安排訓練強度與恢復時間,以達到最佳效果。

  7. 設計課程能力: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教練需要設計個性化的訓練課程,涵蓋力量訓練、有氧運動、柔韌性訓練等,並確保課程內容具有多樣性和挑戰性。

  8. 教學能力:教練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具備良好的示範、說明和講解能力,能夠有效引導客戶學習正確的動作技術,解答客戶的疑問,並提供及時的反饋。

  9. 執行課程能力:設計好的課程需要教練高效執行。教練需具備控制訓練進度、調整訓練強度以及引導客戶完成每個動作的能力,確保訓練目標的達成。

  10. 分工合作能力:私人教練並非孤立作業,許多健身房和訓練中心要求教練與其他教練或專業人員合作。教練應該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同事一起確保客戶獲得最佳服務。

這十大能力相輔相成,構成了成功私人教練的核心素質。具備這些能力的教練能夠提供專業的指導,滿足客戶需求,並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健身行業中保持競爭力。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差異

 以下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關鍵差異,包括其病因、發病情況、胰島素依賴性、患病率、風險因素、症狀,以及治療和運動作為藥物的應用(FITTVP原則):

1. 病因 (Cause)

  • 1型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胰臟中的胰島素產生細胞,導致幾乎不產生胰島素。
  • 2型糖尿病:胰島素抗性或胰島素分泌不足,通常與生活方式有關,如肥胖、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飲食。

2. 發病情況 (Onset)

  • 1型糖尿病:多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症狀出現迅速。
  • 2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期發病,症狀逐漸發展,隨著年齡增加而風險上升,但現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中。

3. 胰島素依賴性 (Insulin Dependence)

  • 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因為胰臟無法產生胰島素。
  • 2型糖尿病:初期可通過飲食、運動和口服藥物控制,後期可能需要胰島素治療。

4. 患病率 (Prevalence)

  • 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的5-10%,較為少見。
  •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的90-95%,最常見。

5. 風險因素 (Risk Factors)

  • 1型糖尿病:主要與基因相關,無法通過生活方式預防。
  • 2型糖尿病:主要與生活方式有關,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和家族病史是主要風險因素。

6. 症狀 (Symptoms)

  • 1型糖尿病:症狀出現迅速,常見的包括口渴、多尿、疲勞、體重快速下降
  • 2型糖尿病:症狀較為緩慢出現,可能包括疲倦、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

治療 (Treatment)

  • 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的胰島素注射,同時監測血糖水平並調整劑量。
  • 2型糖尿病:初期可以通過飲食、運動來管理,常用的藥物包括二甲雙胍(Metformin)。若病情惡化,可能需要胰島素或其他藥物。

運動作為治療方法 (Exercise as Medicine - FITTVP原則)

運動對管理兩種糖尿病都非常重要,特別是通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以下是運用FITTVP原則設計的運動計劃:

  1. F(頻率 - Frequency)

    • 1型糖尿病:每週進行3-5天的運動,根據血糖穩定情況調整。
    • 2型糖尿病:每週4-5天,保持規律的身體活動。
  2. I(強度 - Intensity)

    • 1型糖尿病:以中等強度為主,避免高強度運動引發低血糖。
    • 2型糖尿病:可以進行中等到高強度運動(60-80%最大心率),以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和促進減重。
  3. T(時間 - Time)

    • 1型糖尿病:每次進行30-60分鐘的有氧運動,短時間運動有助於避免血糖過低。
    • 2型糖尿病:每次30-60分鐘,每週總時間達到150-300分鐘
  4. T(類型 - Type)

    • 1型糖尿病:適合進行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並輔以輕度的力量訓練
    • 2型糖尿病:建議進行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每週進行兩次力量訓練有助於增加肌肉和燃燒脂肪。
  5. V(運動量 - Volume)

    • 根據血糖波動情況調整運動總量,特別是對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應避免極端的運動量。
  6. P(進展 - Progression)

    • 隨著適應性增強,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特別是對2型糖尿病患者,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和促進減重。

摘要:

  • 1型糖尿病患者需終身進行胰島素治療,運動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但需要密切監測血糖。
  • 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進行管理,運動在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和體重控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文獻出處: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2020).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0. Diabetes Care, 43(Supplement 1): S14-S31.

  • Zinman, B., & Wanner, C. (2015).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3(11), 885-892.

  • Colberg, S. R., Sigal, R. J., Yardley, J. E., et al. (2016).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Diabete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39(11), 2065-2079.

  • Umpierre, D., Ribeiro, P. A. B., Kramer, C. K., et al. (2011). Physical Activity Advice Only or Structured Exercise Training and Association With HbA1c Levels i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305(17), 1790-1799.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代謝症候群、腰圍、對身體的危害、GLUT4、促進GLUT4轉位的運動FITTVP

 代謝症候群:定義和臨床診斷標準

代謝症候群是一組代謝異常的綜合症候,包含多個相互關聯的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共同增加了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主要的特徵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

臨床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的標準,診斷代謝症候群需要具備以下五個指標中的至少三項:

  1. 腰圍:亞洲標準為男性 ≥ 90 公分、女性 ≥ 80 公分,其他地區會有不同的標準。
  2. 高血壓:血壓 ≥ 130/85 mm Hg 或正在服用降壓藥。
  3. 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 ≥ 100 mg/dL 或正在治療糖尿病。
  4. 高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水平 ≥ 150 mg/dL,或正在接受降脂治療。
  5. 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男性 < 40 mg/dL,女性 < 50 mg/dL。

代謝症候群的外在指標 - 腰圍

腰圍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外在指標,因為腹部肥胖通常與內臟脂肪過多相關,而內臟脂肪的堆積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腰圍過大意味著更多的內臟脂肪,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代謝症候群對身體的危害

代謝症候群會影響身體多個系統,帶來許多潛在的健康風險,包括:

  1. 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中的高血壓和血脂異常會導致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疾病及中風。
  2. 糖尿病: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核心問題,會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
  3. 脂肪肝:內臟脂肪的堆積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最終可能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4. 慢性腎病:高血壓和高血糖都會對腎臟造成負擔,長期導致腎功能衰退。
  5. 慢性炎症:肥胖和胰島素阻抗會引發體內低度慢性炎症,進一步加劇代謝症候群的發展。

GLUT4:中文和對血糖恆定的作用

GLUT4(葡萄糖轉運蛋白4)是胰島素依賴的葡萄糖轉運蛋白,主要存在於骨骼肌脂肪組織中。其主要功能是協助細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從而維持血糖穩定。

機轉

  1. 胰島素依賴性調節:當血糖升高(如進餐後),胰島素從胰臟釋放,並與肌肉和脂肪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觸發信號傳導路徑,導致細胞內的 GLUT4 轉運蛋白移動到細胞膜表面,從而讓葡萄糖進入細胞,降低血糖水平。
  2. 非胰島素依賴性調節:運動也是促進 GLUT4 移動到細胞膜的另一種途徑,這是非胰島素依賴性的機制,特別是高強度運動時,即便沒有胰島素,也能促進葡萄糖的吸收,這對胰島素阻抗的患者特別重要。

促進 GLUT4 功能的運動

  1. 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持續的有氧運動會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長期進行可以顯著提高 GLUT4 的表達。

  2. 阻力訓練(如舉重、深蹲):力量訓練能增加肌肉對葡萄糖的需求,促進 GLUT4 合成和轉位,從而幫助降低血糖。

  3.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短時間內高強度運動會顯著增加 GLUT4 的轉位,提升血糖的控制效果,並且對胰島素敏感性影響深遠。

FITT-VP 原則應用於運動處方

FITT-VP 是一種常用於設計運動處方的框架,代表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類型(Type)、體積(Volume)和進展(Progression)

  1. 頻率(Frequency):建議每週進行至少3-5天的有氧運動和2-3天的阻力訓練。
  2. 強度(Intensity):有氧運動應達到中等到高強度(心率約為最大心率的60-85%),阻力訓練應根據個人體能選擇適當的重量。
  3. 時間(Time):每次有氧運動應持續至少30分鐘,阻力訓練每組動作應進行8-12次,3-4組。
  4. 類型(Type):選擇大肌群動作(如跑步、游泳)進行有氧運動,並加入針對大肌群的阻力訓練。
  5. 體積(Volume):每週有氧運動的總時間應達到150-300分鐘,阻力訓練應涵蓋全身各主要肌群。
  6. 進展(Progression):隨著身體適應運動,逐漸增加運動強度、時間或次數。

代謝症候群 透過肥胖、高血壓、高血糖等多個危險因素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並與 胰島素阻抗 直接相關。GLUT4 是調節血糖的關鍵蛋白質,運動能夠顯著改善 GLUT4 的活性,特別是透過 有氧運動阻力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處方的設計應根據 FITT-VP 原則 來達到最佳效果,長期規律的運動不僅能提升血糖控制,還能有效預防和改善代謝症候群。

科學文獻出處:

GLUT4 與代謝調控

  • Zierath, J. R., & Wallberg-Henriksson, H. (2002). From receptor to effector: insul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skeletal muscle. Regulation of glucose transport by insulin and exerci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84(4), E558-E572.

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症候群

  • Reaven, G. M. (1988). Banting lecture 1988. 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 Diabetes, 37(12), 1595-1607.

運動對 GLUT4 表達的影響

  • Holloszy, J. O., & Coyle, E. F. (1984). Adaptations of skeletal muscle to endurance exercise and their metabolic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56(4), 831-838.
  • Richter, E. A., & Hargreaves, M. (2013). Exercise, GLUT4, and skeletal muscle glucose uptake. Physiological reviews, 93(3), 993-1017.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長期喝咖啡對身體健康的危害

咖啡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咖啡因能夠促進警覺性、提高專注力,並短期內增加能量水平。儘管咖啡對於一些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長期飲用也可能對健康帶來潛在的風險,特別是在過量或過度依賴的情況下。研究顯示,咖啡因過量可能對心血管、消化系統、睡眠質量以及骨骼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首先,長期過量攝入咖啡可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壓力。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劑,會增加腎上腺素的釋放,導致短期內心跳加速和血壓升高。某些研究指出,對於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病史的人,長期高劑量的咖啡因攝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對於健康人群,適度飲用咖啡並未顯示出顯著的危害【1】。


其次,咖啡因可能干擾消化系統功能。咖啡具有刺激胃酸分泌的效果,長期過量飲用可能導致胃灼熱、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在空腹喝咖啡時,胃黏膜可能受到更大的刺激,進而導致胃腸不適【2】。此外,有證據表明,咖啡中的一些成分會加速腸道的蠕動,這可能導致腹瀉等腸胃問題。


咖啡因對於睡眠質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作為一種強效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咖啡因會抑制腺苷(一種在睡眠過程中累積的化學物質)的作用,使人保持清醒。長期依賴咖啡來提神醒腦的人,可能會遭遇睡眠障礙,尤其是在接近睡眠時間攝入咖啡的情況下,導致失眠或睡眠質量降低。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進一步導致免疫系統的弱化、代謝問題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惡化【3】。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健康風險是咖啡對骨骼健康的潛在影響。某些研究發現,高咖啡因攝取可能干擾鈣的吸收,增加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4】。儘管此效應主要在咖啡攝取過多且鈣攝取不足的人群中較為明顯,尤其是老年女性,但這一點仍需關注。


總體而言,咖啡對健康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攝取量以及個人的健康狀況。一般來說,適量攝取(通常被認為每天不超過3至4杯)對多數人來說是安全的,甚至可能帶來某些健康益處,例如降低某些慢性疾病的風險。然而,對於過量飲用者,特別是對咖啡因敏感的群體,長期大量喝咖啡可能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睡眠質量和骨骼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Grosso, G., et al. (2017).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 Boekema, P. J., et al. (1999). "Coffee and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facts and fiction. A review."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3. Clark, I., & Landolt, H. P. (2017). "Coffee, caffeine, and slee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4. Hallström, H., et al. (2006). "Coffee, tea and caffeine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osteoporotic fracture risk in a cohort of Swedish women."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跨理論模型的行為改變階段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

 跨理論模型的改變階段(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也稱為改變階段模型(Stages of Change Model),由心理學家詹姆斯·普羅查斯卡(James Prochaska)和卡洛·迪克萊門特(Carlo DiClemente)在1970年代提出。該模型描述了個體在行為改變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特別是在改變健康相關行為(如戒菸、減重、運動)時,模型強調行為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經歷不同的心理準備和行動步驟。

跨理論模型包括六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反映了個體對改變的準備程度與行動策略。

跨理論模型的六個階段:

  1. 無意識階段(Precontemplation Stage)

    • 在這個階段,個體尚未考慮改變行為,甚至可能對問題行為缺乏認識。個體可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需要改變,或者認為改變並不重要。
    • 特徵:缺乏改變的意願,對改變持懷疑或抗拒態度。
  2. 意識階段(Contemplation Stage)

    • 個體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有問題,並考慮改變。但此時,行動尚未發生,個體仍在權衡改變的利弊,並可能感到困惑或猶豫。
    • 特徵:開始考慮改變,但尚未採取具體行動,可能感到焦慮或不確定。
  3. 準備階段(Preparation Stage)

    • 個體已經決定改變,並開始計畫如何付諸行動。這通常是行為改變的前一步,個體可能已經開始小規模地做出改變。
    • 特徵:有明確的改變意圖,並開始採取一些小步驟,如尋找資訊或制定計劃。
  4. 行動階段(Action Stage)

    • 在這個階段,個體已經付諸實際行動,開始改變其行為。這是具體行為改變的階段,個體積極地採取措施來改變生活方式或問題行為。
    • 特徵:正在進行可見的行為改變,並承諾持續努力。
  5. 維持階段(Maintenance Stage)

    • 個體已經成功地改變了行為,並進入維持期,避免舊行為的復發。這個階段的挑戰是保持新行為,並避免復發。
    • 特徵:行為改變已經持續了至少六個月,並且個體積極應對復發風險。
  6. 終止階段(Termination Stage)

    • 在這個階段,個體已經完全掌控了新行為,且不再感到舊行為的誘惑。改變的行為已經內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復發的可能性極低。
    • 特徵:不再面臨復發風險,新行為成為習慣,無需再特別努力維持。

跨理論模型的應用:

該模型廣泛應用於健康行為改變領域,如戒菸、減肥、運動計劃的實施以及飲食改變等。了解個體處於改變的哪個階段,能幫助專業人士(如醫生、心理學家、健身教練)制定適當的干預策略,以支持個體完成行為改變。

例如,在無意識階段的個體可能需要更多的資訊教育來提高認識,而處於準備或行動階段的個體則需要具體的支持和計劃來幫助他們順利過渡到行動和維持階段。

每個階段的策略:

  • 無意識階段:增加個體對問題行為的認識,例如通過教育和反思來改變態度。
  • 意識階段:幫助個體認識到改變的好處,並克服改變的障礙。
  • 準備階段:與個體一起制定可行的行動計劃,並提供適當的資源和支持。
  • 行動階段:給予實際的行動支持和行為改變技巧,幫助個體克服挑戰。
  • 維持階段:提供持續支持,幫助個體避免復發,並鞏固新的健康行為。

參考文獻:

  1. Prochaska, J. O., & DiClemente, C. C. (1983).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of smoking: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1(3), 390-395.
  2. Prochaska, J. O., Redding, C. A., & Evers, K. E. (2008).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In K. Glanz, B. K. Rimer, & K. Viswanath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 ed., pp. 97-12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社會認知 Social Cognitive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ve)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強調個體的行為是由個人因素(如認知、情感和動機)、環境因素行為本身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該理論特別關注人們如何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結果以及社會環境來學習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是一個社會互動和認知過程。

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

  1.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 個體不僅通過直接的經驗學習,還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學習。這種學習過程包括觀察他人的行為、結果,以及根據這些結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 例如,一個人看到別人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避免了罰單,他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為,從而自己也遵守交通規則。
  2.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於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或任務的信心。自我效能感越強,個體就越可能嘗試新挑戰並保持行動的持續性。
    • 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人們是否選擇進行某一行為,還會影響其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持程度。
  3. 替代性強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

    • 個體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因某一行為所獲得的獎勵或懲罰,來決定自己是否應該模仿這一行為。例如,當一個人看到他人因努力工作而得到表揚,他可能會受到激勵而模仿這一行為。
  4. 互動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

    • 班杜拉強調了行為、個人因素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這被稱為互動決定論。行為會影響個人的想法和情感,而個人的認知也會影響他們如何行動,同時環境因素也會改變這一過程。

社會認知理論的應用:

  1. 教育領域

    • 在學校環境中,學生通過觀察同伴和老師的行為以及他們的結果來學習。例如,教師的積極反饋和榜樣行為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
  2. 健康行為

    • 社會認知理論在健康行為改變中有廣泛應用。例如,為了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公共健康運動可以通過展現積極榜樣的健康行為來鼓勵觀眾採取類似行為,並且提高他們對於自己能成功改變行為的自信。
  3. 工作環境

    • 在工作環境中,員工的行為會受到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對他人行為結果的觀察影響。例如,看到其他同事因為主動承擔責任而獲得獎勵,員工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為。

參考文獻:

  1.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2.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4), 543-578.
  3.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W. H. Freeman.

控制點 Locus of Control

 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是由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在195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對於結果控制的信念,也就是人們認為生活中的事件是由內在因素(如自身的努力、能力)還是外在因素(如運氣、他人的行為、命運)所決定的心理傾向。

控制點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 內控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個體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努力和決策來控制生活中的事件和結果。擁有內控點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和未來有較大的掌控力,並會積極主動應對問題。
  2. 外控點(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個體相信結果主要由外部力量所決定,例如運氣、命運或他人的影響。擁有外控點的人通常認為自己對發生的事情無法控制,並且對生活中的變化或挑戰更為被動。

控制點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1. 內控點的影響

    • 擁有內控點的人更可能設立目標、採取行動,並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負責。他們通常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夠帶來改變。
    • 在工作和學習中,內控點強的人傾向於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在面對挑戰時更具耐心和毅力。
  2. 外控點的影響

    • 外控點強的人較容易感到無助,並將生活中的挫折歸因於外部力量,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可能導致行動力下降,並對個人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 外控點強的人也可能在壓力面前更容易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法改變或控制結果。

影響控制點的因素:

  • 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和童年經歷會對個體的控制點形成產生影響。鼓勵自主和責任感的環境通常會培養內控點,而過於控制或不可預測的環境則可能導致外控點。
  • 經驗:成功的經驗往往強化內控點,讓人感到自己有能力改變結果;而反覆的失敗或不可控的事件則可能加強外控點。

控制點在健康和生活中的應用:

控制點理論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領域中具有廣泛應用。例如,內控點強的人在面對健康問題時更有可能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改變生活方式或遵從醫療建議;而外控點強的人則可能對健康管理更加被動。此外,學習者若擁有內控點,更傾向於自律並相信自己的努力會影響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1–28.
  2. Lefcourt, H. M. (1982). Locus of Control: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水腫是甚麼?多喝水可以改善水腫嗎?運動可以改善水腫嗎?

 水腫是甚麼?多喝水可以改善水腫嗎?運動可以改善水腫嗎?

水腫的定義

水腫(edema)是指體內多餘的液體積聚在組織間隙或體腔中,導致局部或全身性腫脹。水腫可能出現在皮膚、四肢(如腿部、腳踝、手)或內臟器官,通常與液體平衡或循環系統失調有關。

水腫的原因

水腫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暫時性或慢性疾病的徵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靜脈回流不暢:靜脈回流受阻或靜脈壓力增加,會導致水分滲入組織間隙。例如,靜脈曲張、久坐或久站會影響靜脈回流,導致下肢水腫。

  2. 心臟疾病:心臟衰竭時,心臟無法有效泵出血液,血液積聚在外周組織中,特別是下肢,會引發水腫。

  3. 腎臟疾病:腎功能受損時,腎臟無法有效排出水分和鈉,導致體內液體滯留,從而引發水腫。

  4. 肝病:肝硬化等肝病會導致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生成減少,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使水分更容易滲入組織間隙,導致腹水或全身水腫。

  5. 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系統負責排除組織中的多餘液體。當淋巴回流受阻時(如淋巴水腫或手術後),組織間隙中的液體無法正常排出,導致局部水腫。

  6. 內分泌影響:荷爾蒙波動,特別是雌激素和黃體酮的變化,如在月經前或懷孕期間,會導致水分滯留和水腫。

  7.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或缺乏蛋白質(如嚴重飢餓或飲食失衡)會導致血漿蛋白不足,降低滲透壓,從而引發水腫。

水腫的機制

水腫的形成涉及多種機制,主要是水分從血管內進入組織間隙的異常增多或排出異常減少。具體來說,有幾個重要的調節因子:

  1. 靜水壓的增加:靜水壓是血管內對血管壁施加的壓力。如果靜脈壓力過高(如靜脈阻塞或心臟衰竭),血液中的液體會更容易滲透到周圍組織中,導致水腫。

  2. 膠體滲透壓的減少:血漿蛋白(如白蛋白)負責保持血液中的水分。如果蛋白濃度下降,膠體滲透壓減少,液體更容易從血管中滲出,積聚在組織間隙中。

  3. 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毛細血管受損或發炎時,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更多的液體進入組織。

  4. 淋巴回流障礙:淋巴系統負責將組織中的多餘液體回流至血液。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如腫瘤、感染或淋巴結切除),水腫會隨之產生。

水腫的改善方式

改善水腫的方法因其原因而異。常見的改善方式包括:

  1. 調整飲食

    • 減少鹽分攝取:高鹽飲食會促進體內鈉的積聚,導致水分滯留。因此,減少鹽的攝入可以幫助減輕水腫。
    • 攝取高鉀食物:鉀有助於平衡體內鈉的含量,減少水分滯留。香蕉、菠菜、番茄等富含鉀的食物可以幫助改善水腫。
  2. 適度運動: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有助於水腫的消退。特別是腿部水腫,適度的行走或抬高腿部都能有效緩解。

  3. 抬高肢體:將水腫部位(如腿部)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能夠促進靜脈回流,減少水腫。

  4. 穿彈性壓力襪:壓力襪可以幫助促進血液和淋巴的循環,防止液體積聚在組織間隙中,減少腿部和腳踝的水腫。

  5. 使用利尿劑:對於由於心臟或腎臟疾病引起的水腫,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利尿劑,以增加水分排出。

多喝水能改善水腫嗎?

雖然看起來似乎矛盾,但適度多喝水實際上可能有助於減輕某些類型的水腫。當身體缺水時,會啟動保留水分的機制,導致體內水分滯留。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有助於腎臟正常工作,排出多餘的鈉,從而減少水腫。此外,多喝水也有助於防止脫水引發的電解質失衡。然而,對於由於腎臟或心臟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的水腫,多喝水並不能起到改善作用,這類情況下反而需要限制水分攝入。

水腫需要看醫師嗎?要看哪一科?

水腫是否需要看醫師取決於其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狀。如果水腫短暫且由於生活方式引起(如長時間站立或高鹽飲食),通常無需立即就醫。然而,以下情況下應當尋求醫療建議:

  1. 水腫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覆發作。
  2. 伴有其他症狀,如呼吸困難、胸痛、疲倦、或尿量顯著減少。
  3. 水腫突然加重或變得非常嚴重。

如果需要就醫,可以考慮以下科別:

  • 心臟內科:若懷疑是心臟衰竭或靜脈問題引起的水腫。
  • 腎臟內科:若水腫與腎臟功能有關,特別是伴有尿量減少或蛋白尿的情況。
  • 內分泌科:如果水腫與荷爾蒙失調有關,如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月經週期問題。
  • 血管外科:當懷疑是靜脈曲張或淋巴系統問題時。

運動可以改善水腫嗎?

運動通常對改善水腫有效,特別是對於由於久坐、靜脈回流不良或缺乏活動引起的水腫。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幫助排出多餘的液體。簡單的活動,如散步、游泳、抬腿運動等,對於下肢水腫尤其有幫助。運動還可以強化心血管系統,改善靜脈回流,進而預防或減輕水腫的發生。

透過運動改善水腫時,重要的是適度進行,避免過度疲勞或過量運動,以免造成反效果。對於因為心臟或腎臟疾病引起的水腫,應先諮詢醫師,制定適合的運動計劃。

資料來源

Mayo Clinic(梅約診所)

  • 提供水腫的定義、症狀、成因以及治療方式的詳細解釋。

WebMD

  • 提供水腫的成因和改善方法,涵蓋多種醫療背景。

Cleveland Clinic(克利夫蘭診所)

  • 描述水腫的分類、診斷與治療,並介紹如何自我管理。

MedlinePlus(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 提供水腫的基本定義及其病理機制,並介紹一些常見的醫療處理方法。

關於水腫的相關科學文獻與研究資料:

  1. Renkin, E. M. (1986). "Cellular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regulation of tissue fluid volume." Physiological Reviews, 66(2), 499-554.

    • 這篇文章探討了細胞水平和生理機制在調節組織液體積中的作用,解釋了如何通過滲透壓、靜水壓和膠體滲透壓來影響水腫的發生。
  2. Levick, J. R., & Michel, C. C. (2010). "Microvascular fluid exchange and the revised Starling principl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87(2), 198-210.

    • 這篇文獻重新探討了微血管中的液體交換以及Starling法則的修正版,對理解水腫的微觀機制有重要幫助,特別是針對靜水壓和膠體滲透壓的角色。
  3. Maitland, A., & Martin, L. F. (1990). "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The role of the lymphatic syste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9(5), 398-406.

    • 這篇研究分析了淋巴系統在水腫形成中的重要性,深入解釋了淋巴回流阻塞對液體滯留的影響。
  4. Prowle, J. R., Bellomo, R., & Echeverri, J. E. (2014). "Fluid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attenuation of acute kidney injury."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10(1), 37-47.

    • 這篇文章探討了液體管理在腎臟病相關水腫中的作用,特別是如何通過調節水分來減少水腫和腎臟損傷的風險。
  5. Guyton, A. C., & Hall, J. E. (2011).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 這本教科書深入討論了人體生理學中的液體平衡機制,涵蓋了靜水壓、膠體滲透壓以及腎臟對水分的調控,是理解水腫的經典參考。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私人教練認證分階和課程內容差異

私人教練認證分階和課程內容差異

放眼美國的國際認證協會:

私人教練的初階、中階、高階劃分主要基於教練的經驗、專業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以及能夠提供的服務深度。在國際知名的認證機構如ACSM、NSCA、NASM、ACE和ISSA中,這些差異會體現在課程內容的複雜性、專業化程度,以及對教練的要求上。

以下是以這些機構為例分析私人教練在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和台灣相對應的收費標準:

1. 初階私人教練

認證機構及課程內容

  • ACSM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CPT)

    • 內容:基礎的運動生理學、基本健身評估、健身計劃設計和指導技能。適合剛進入健身行業的教練。

  • NSCA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NSCA-CPT)

    • 內容:強調力量訓練的基礎,基本運動生理學、營養學、以及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和康復知識。

  • NASM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CPT)

    • 內容:著重於矯正運動、運動生物力學、基本功能訓練計劃的設計,特別強調客戶評估和個性化健身計劃的制定。

  • ACE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 內容:基礎的健身指導,涵蓋心肺有氧訓練、力量訓練、靈活性訓練和營養基礎知識。

  • ISSA Certified Personal Trainer

    • 內容:基本的運動科學知識,包含健康與體適能測試、營養學、力量和有氧訓練的設計和實施。

台灣相對應的收費標準

  • 初階私人教練的收費標準:每小時約NT$800至NT$1,500。

  • 服務特點:主要針對健身初學者,提供基本的體能訓練指導和健身計劃,適合剛開始接觸健身的客戶。

2. 中階私人教練

認證機構及課程內容

  • ACSM Certified Exercise Physiologist (EP-C)

    • 內容:深入的運動生理學、臨床運動測試、長期訓練計劃設計,適合處理健康狀況複雜的客戶。

  • NSCA 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CSCS)

    • 內容:專業的力量和體能訓練,特別針對運動員。內容包括運動測試、體能提升、比賽期訓練等。

  • NASM Corrective Exercise Specialist (CES)

    • 內容:進階的矯正運動技術,適合有特殊需求或運動損傷的客戶,強調動作評估與修正。

  • ACE Medical Exercise Specialist

    • 內容:專注於醫療健身,針對慢性病患者的運動計劃設計,涉及更多的康復訓練和健康管理知識。

  • ISSA Elite Trainer Certification

    • 內容:包括多項專業認證,如營養學、運動心理學、皮拉提斯、瑜珈、健美、健力、矯正運動項目行強化,跑步專項訓練等,適合於提供綜合健身指導的教練。

台灣相對應的收費標準

  • 中階私人教練的收費標準:每小時約NT$1,500至NT$2,500。

  • 服務特點:為具有一定健身經驗的客戶提供個性化和更專業的訓練計劃,能處理較複雜的健身需求,如增肌、減脂或運動表現提升。

3. 高階私人教練

認證機構及課程內容

  • ACSM Clinical Exercise Physiologist (CEP)

    • 內容:處理高風險客戶(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深度的臨床運動測試和專業健身指導,通常與醫療專業人員合作。

  • NSCA Tactic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Facilitator (TSAC-F)

    • 內容:專業訓練軍人、警察和消防員等特殊職業群體,涵蓋高壓環境下的體能訓練和心理準備。

  • NASM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Specialist (PES)

    • 內容:專業運動表現提升,適合高階運動員或要求極高的客戶,涵蓋速度、敏捷性、力量的專業訓練技術。

  • ACE Health Coach

    • 內容:綜合健身與生活方式指導,專注於行為改變、生活方式改善和長期健康目標的實現。

  • ISSA Master Trainer Certification

    • 內容:最高級別的綜合認證,包括高階運動科學、專項運動訓練、營養指導和運動心理學,適合提供全方位高端健身服務的教練。

台灣相對應的收費標準

  • 高階私人教練的收費標準:每小時約NT$2,500至NT$5,000以上。

  • 服務特點:針對專業運動員、高收入人群或有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高度個性化、精細化的訓練和健康管理服務。

小結

在台灣,私人教練的收費標準隨著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而顯著上升。初階教練提供基本的健身指導,收費較低;中階教練能提供更專業的個性化服務,收費適中;高階教練則能應對最複雜的需求和特殊群體,收費最高。選擇哪一層級的教練,取決於客戶的具體需求和目標。

深度思考:

在台灣的進修管道中,有提供初階、中階、高階的教練認證課程嗎?


放眼全球和國際,在相比台灣的教練培訓認證課程,對於專業的提升方式有何差異,哪一種進修方式對於協助民眾促進健康和提升體能幫助較大呢?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遲發性肌肉痠痛與體能適應和超補償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與體能適應和超補償過程確實有一定的關聯,但它並非超補償的必經過程。超補償是指在訓練後,身體經歷恢復階段後,會超過原有的運動能力或體能水平,從而提高整體表現的過程。DOMS則是一種運動後常見的肌肉反應,通常發生在運動後24至48小時內,並持續數天。

DOMS與超補償的關係

肌肉損傷與恢復

  • DOMS的成因:DOMS主要由肌肉纖維的微小損傷、炎症反應和隨後的修復過程引起。當肌肉纖維在運動中,特別是離心運動中承受較大張力時,會發生微小的撕裂或損傷,這些損傷引發炎症和痠痛感。
  • 恢復與超補償:在恢復過程中,身體會修復這些微小損傷,並且往往會加強受損肌肉纖維的結構,這就是超補償的一部分。隨著肌肉逐漸適應更高的運動負荷,整體力量、耐力或肌肉質量可能會增加。

DOMS與訓練效果

  • DOMS不是超補償的必然結果:雖然DOMS常伴隨在高強度訓練或新的運動形式之後,但它並不是超補償過程中的必然現象。體能適應和提升可以在沒有明顯DOMS的情況下發生。隨著訓練者逐漸適應某一運動強度或動作模式,DOMS的頻率和強度會減少,而超補償和適應仍然會繼續發生。
  • DOMS的有益作用:DOMS可以被視為肌肉適應的標誌,表明身體正在應對新的運動負荷或訓練刺激。然而,過度的DOMS可能會妨礙訓練進度或導致過度訓練,這時需要調整訓練計劃以平衡負荷和恢復。

適應與耐受性

  • 適應過程:隨著訓練的進行,肌肉會逐漸適應新的訓練刺激,DOMS的頻率和強度可能會減少,這表明身體已經成功適應了這種訓練強度或動作。這樣的適應有助於在未來的訓練中更快地進行超補償,而不會出現嚴重的DOMS。

DOMS與超補償過程有一定的關聯,因為它反映了肌肉在面對新訓練刺激時的適應反應。然而,DOMS並不是體能適應和超補償的必經過程。隨著訓練者適應新的運動負荷,DOMS的出現頻率和強度會減少,而體能適應和超補償仍然可以持續發生。重要的是,訓練應該逐步增加負荷,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和適應,以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以下是幾篇與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和體能適應、超補償相關的科學文獻,這些研究探討了DOMS的成因、與訓練效果的關係,以及它在體能提升過程中的作用:

1. DOMS的成因和機制

  • Armstrong, R. B. (1984). Mechanisms of exercise-induced delayed onset muscular soreness: a brief review.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6(6), 529-538.
    • 這篇經典文獻對DOMS的成因和機制進行了綜述,探討了肌肉纖維微損傷、炎症反應以及隨後的修復過程,這些過程與DOMS密切相關。

2. DOMS與肌肉修復和適應的關係

  • Cheung, K., Hume, P. A., &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icine, 33(2), 145-164.
    • 這篇文章探討了DOMS的生理機制、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以及潛在的治療策略。文中也討論了DOMS如何反映肌肉修復和適應過程,以及它在增強肌肉耐力和力量中的潛在作用。

3. DOMS與超補償的關係

  • Nosaka, K., & Newton, M. (2002). Repeated eccentric exercise bouts do not exacerbate muscle damage and repai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6(1), 117-122.
    • 該研究探討了重複的離心運動對肌肉損傷和修復的影響,發現隨著訓練的進行,肌肉對相同運動負荷的適應能力增強,DOMS的強度和頻率會減少,而肌肉的適應性和超補償仍然持續發生。

4. DOMS在體能適應中的角色

  • Proske, U., & Morgan, D. L. (2001). Muscle damag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 mechanism, mechanical signs, adapt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7(2), 333-345.
    •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離心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DOMS的形成以及隨後的肌肉適應過程。研究指出,雖然DOMS通常伴隨著初期的適應,但隨著訓練持續,DOMS的發生率降低,肌肉仍然能夠適應並且超補償。

5. DOMS與訓練效果的綜合影響

  • Clarkson, P. M., & Hubal, M. J. (2002).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in huma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81(11 Suppl), S52-S69.
    • 這篇文獻回顧了人類運動誘導的肌肉損傷,包括DOMS的特點、成因以及對肌肉功能和適應的影響。文章討論了DOMS是否必要,以及它如何影響長期的訓練效果和體能提升。

這些文獻提供了關於DOMS與肌肉適應、超補償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儘管DOMS常伴隨著新的或高強度訓練,但它並非體能適應和超補償的必要條件。隨著訓練的進行,肌肉會逐漸適應新的負荷,超補償依然可以在沒有明顯DOMS的情況下發生。


如何舒緩遲發性肌肉痠痛?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雖然是一種正常的運動後反應,但它可能會引起不適並影響後續的運動計劃。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來舒緩DOMS,幫助肌肉更快恢復:

輕度運動(Active Recovery)

  • 方法:進行輕度的運動,如步行、游泳、輕度騎自行車或瑜伽,這些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帶走代謝產物,並加速肌肉恢復。
  • 效果:輕度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僵硬感和痠痛,並促進血液流向受影響的肌肉,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

冰敷或冷療

  • 方法:運動後的最初24至48小時內,可以對痠痛的部位進行冰敷,每次15-20分鐘,間隔1小時再進行下一次冰敷。
  • 效果:冰敷可以減少炎症、腫脹和疼痛,特別適合在運動後立即使用以防止痠痛的加劇。

熱敷

  • 方法:在DOMS的早期階段後(通常是運動後的48小時後),可以使用熱敷或熱水浴來放鬆肌肉。每次熱敷15-20分鐘,間隔時間不宜過短。
  • 效果:熱敷有助於放鬆緊張的肌肉,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代謝物的清除和肌肉修復。

伸展運動

  • 方法:進行輕柔的靜態伸展運動,如拉伸大腿後肌(Hamstrings)、股四頭肌(Quadriceps)和小腿肌肉(Calves),每次保持15-30秒。
  • 效果:伸展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彈性和柔韌性,減少緊張感,並促進血液流向受影響的區域。

適當補水和營養補充

  • 方法:運動後確保攝取足夠的水分,並補充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食物,這對於肌肉修復非常重要。
  • 效果:良好的水合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的代謝產物,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補充能促進肌肉修復和恢復。

足夠的休息和睡眠

  • 方法:確保每晚獲得足夠的深度睡眠,並根據需要在運動後安排適當的休息日。
  • 效果:睡眠和休息是身體修復和恢復的重要時間,充足的睡眠可以加快肌肉的修復過程,減少痠痛感。

延遲性肌肉痠痛是身體適應新運動或運動強度增加的過程。通過以上方法,您可以有效舒緩DOMS的不適感,並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從而更好地繼續您的運動計劃。如果痠痛持續時間過長或疼痛加劇,建議尋求醫療建議。

運動或訓練後為什麼會痠痛?遲發性肌肉痠痛 DOMS

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是運動後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進行不常做的運動或加大運動強度後。DOMS通常在運動後的24至48小時內出現,並可能持續數天。DOMS的原因與肌肉纖維的損傷、炎症反應和神經系統的適應有關。以下是DOMS的主要成因和相關的科學文獻支持:

肌肉纖維的微型損傷

  • 原因:當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特別是進行離心運動(如慢慢放下重物或跑步下坡)時,肌肉纖維會受到較大的張力,導致微型的撕裂或損傷。
  • 研究支持
    • Armstrong, R. B. (1984). Mechanisms of exercise-induced delayed onset muscular soreness: a brief review.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6(6), 529-538.
      • 這篇經典文獻探討了DOMS的機制,指出肌肉纖維的微小損傷是引發DOMS的主要原因之一。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中的「微型損傷」指的是運動後肌肉纖維和周圍結締組織(如筋膜)中的極小撕裂或損傷,這些損傷雖然肉眼不可見,但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這些微型損傷通常發生在肌肉纖維的Z線處和肌膜(細胞膜)周圍。

微型損傷的具體情況

  1. Z線的錯位和破損

    • Z線(Z-disc)是肌纖維中肌原纖維的結構組成部分,它們連接並支撐肌肉纖維內的肌絲。在離心運動(如放下重物或跑步下坡)中,Z線會承受較大的張力,這種張力可能導致Z線的錯位、拉伸或斷裂。
    • 微型損傷:這些損傷通常以Z線的破壞和錯位形式出現,這導致肌纖維結構的局部崩解,但並不會立即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2. 肌膜的損傷

    • 肌膜(Sarcolemma)是包圍肌纖維的細胞膜,它在保護肌纖維結構和傳導神經信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運動中,特別是在強烈的拉伸或收縮動作下,肌膜可能會經歷壓力和張力,導致輕微的破裂或滲漏。
    • 微型損傷:肌膜的這種破損會導致細胞內外物質的滲透改變,例如鈣離子的異常流入,這進一步促進了肌肉損傷和炎症反應。
  3. 結締組織的損傷

    • 肌纖維周圍的結締組織,如筋膜(Fascia)和肌內膜(Endomysium),也可能受到運動引起的張力和壓力影響,導致微小的撕裂或損傷。
    • 微型損傷:這些結締組織的損傷通常會引發局部的炎症反應,並在恢復過程中通過膠原纖維的增生來修復,但這同時也會引起痠痛感。

損傷的尺度

  • 顯微鏡尺度:這些微型損傷是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通常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損傷的規模可能在微米或納米的尺度,這是細胞結構的基本單位。儘管這些損傷非常微小,但它們足以引發局部的炎症反應和疼痛感知,從而導致DOMS。

科學觀察

  • Friden, J., & Lieber, R. L. (2001). Eccentric exercise-induced injuries to contractile and cytoskeletal muscle fibre components. Acta Physiologica Scandinavica, 171(3), 321-326.

    • 這項研究探討了離心運動對肌肉纖維的損傷,特別是Z線和肌膜的損傷,這些損傷通常在顯微鏡下可見,且被認為是DOMS的主要原因之一。
  • Proske, U., & Morgan, D. L. (2001). Muscle damag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 mechanism, mechanical signs, adapt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7(2), 333-345.

    • 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離心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特別是肌纖維內部結構如Z線的破壞,並討論了這些微型損傷如何引發DOMS。

微型損傷是指肌肉纖維和結締組織在運動後出現的極小的損傷,這些損傷在顯微鏡下可見,並且會引發延遲性肌肉痠痛。儘管這些損傷很微小,但它們會觸發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包括炎症和神經敏感性增加,從而導致運動後的痠痛感。

炎症反應與代謝副產品的積累

  • 原因:肌肉損傷後,身體會啟動炎症反應來修復受損組織。這一過程中,免疫系統釋放的促炎性物質(如前列腺素、組胺和細胞激素)會增加局部組織的敏感度,引發痠痛感。
  • 研究支持
    • Cheung, K., Hume, P., &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icine, 33(2), 145-164.
      • 這篇文章綜合了對DOMS的研究,強調了炎症反應在DOMS發生中的關鍵角色,以及代謝副產品的作用。

肌筋膜的張力增加

  • 原因:肌肉損傷後,周圍的筋膜和結締組織可能會因張力增加而變得緊繃,這會進一步加重疼痛和不適。
  • 研究支持
    • Schleip, R., & Müller, D. G. (2013). Training principles for fascial connective tissu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suggest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17(1), 103-115.
      • 這篇文章探討了筋膜組織在運動和DOMS中的角色,強調了筋膜張力增加對於疼痛感的影響。

神經系統的適應

  • 原因:運動後,神經系統對受損的肌肉纖維和組織敏感度增加,這種敏感度的提升是DOMS的部分原因。
  • 研究支持
    • Proske, U., & Morgan, D. L. (2001). Muscle damage from eccentric exercise: mechanism, mechanical signs, adapt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7(2), 333-345.
      • 這篇文章分析了離心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和神經系統的反應,討論了神經適應如何影響疼痛感知。

肌纖維重建與修復過程

  • 原因:在肌肉損傷後,身體開始修復受損的肌纖維,這個過程可能會導致局部的壓力和不適感,從而引發DOMS。
  • 研究支持
    • Choi, S. J., & Widrick, J. J. (2010). Combined effects of fatigue and eccentric damage on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4), 1176-1184.
      • 該研究探討了肌肉疲勞與離心損傷的結合對肌肉功能的影響,並討論了這些過程在肌肉恢復期間的疼痛感。

DOMS的成因主要包括肌肉纖維的微小損傷、炎症反應、筋膜張力增加、神經系統的敏感度提高以及肌纖維的重建與修復過程。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運動後的痠痛感。適當的運動恢復策略(如輕度活動、按摩或冰敷)可以幫助減輕DOMS的症狀並促進肌肉修復。



矯正運動 訓練脛骨前肌保護膝蓋

 訓練脛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對於保護膝蓋具有一定的益處,這主要涉及到脛骨前肌在穩定下肢運動中的功能,以及它對膝關節的間接影響。以下是訓練脛骨前肌如何幫助保護膝蓋的原理:

增強踝關節穩定性

脛骨前肌是主要負責踝關節背屈(dorsiflexion,即將腳趾向上拉)和維持足部穩定的重要肌肉。在行走、跑步和跳躍等動作中,脛骨前肌的強度和功能至關重要。

  • 原理:脛骨前肌的功能包括控制和穩定踝關節的位置,特別是在腳落地時,能夠有效控制踝關節的動作,減少足部內翻(inversion)和外翻(eversion)的風險,從而維持下肢整體的穩定性。
  • 影響:穩定的踝關節能防止不必要的扭曲或異常動作,從而減少對膝蓋的壓力和扭轉應力。這有助於防止膝關節的過度內旋(內翻)或外旋(外翻),進而降低膝蓋受傷的風險。

改善步態和下肢力學

脛骨前肌在步態中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擺動期(swing phase)和著地期(stance phase)中的動作控制。

  • 原理:在步態的擺動期,脛骨前肌會使腳趾向上背屈,防止足尖拖地,保證正常的步態。而在著地期,它能夠減緩腳掌的落地速度,避免過快落地導致的衝擊力直接傳遞至膝關節。
  • 影響:良好的步態和下肢力學能減少步行和跑步時對膝蓋的衝擊力,有助於預防膝蓋前部疼痛(如髕骨股骨疼痛綜合症,PFPS)和其他膝關節相關的損傷。

減少膝關節的應力與負擔

脛骨前肌在跑步和跳躍中,通過有效控制足部運動,間接減少了膝關節的負擔。

  • 原理:強健的脛骨前肌能夠在腳著地時提供更好的衝擊力吸收和分散作用,從而減少這些力量對膝蓋的直接衝擊。此外,通過強化脛骨前肌,可以改善踝關節和足弓的穩定性,使下肢整體協調性更好。
  • 影響:這種力量吸收和穩定性有助於降低膝關節所承受的負荷,減少因不良動作模式或過度使用而導致的膝蓋疼痛和損傷。

協同作用與肌肉平衡

脛骨前肌與其他下肢肌群(如股四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等)之間具有協同作用。

  • 原理:強化脛骨前肌能夠維持下肢肌肉的平衡,這對於整體運動表現和關節健康至關重要。肌肉之間的協同工作可以確保膝關節在動作過程中保持在穩定的軌跡上,避免因某一肌群的弱化而導致膝關節的異常負擔。
  • 影響:當脛骨前肌與其他下肢肌群協同運作時,能夠在運動中提供更好的動作控制和力量分配,從而有效減少膝關節的損傷風險。


訓練脛骨前肌能夠通過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改善步態和下肢力學、減少膝關節的應力負擔以及促進下肢肌肉平衡,從而間接保護膝關節。這對於預防膝蓋受傷、減少疼痛以及提高運動表現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矯正運動和康復訓練中,脛骨前肌的鍛煉應該是重要的一環。

相關科學文獻

  1. Whittle, M. W. (2007). Gai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4th ed.). Butterworth-Heinemann.

    • 這本書介紹了步態分析的基本原理,強調了脛骨前肌在控制足部運動、穩定踝關節和減少膝關節壓力中的作用。
  2. Perry, J., & Davids, J. R. (1992). Gait analysis: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function.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12(6), 815-818.

    • 這篇文獻詳細介紹了脛骨前肌在正常步態中的功能,特別是它在穩定踝關節、控制足部落地及減少下肢應力中的重要性。
  3. Lewek, M. D., Rudolph, K. S., & Snyder-Mackler, L. (2004).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 weakness and activation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22(1), 110-115.

    • 雖然該文章主要關注股四頭肌對膝關節的影響,但它也提到下肢肌群(包括脛骨前肌)在穩定膝關節和減少膝關節壓力中的作用。
  4. Franz, J. R., & Thelen, D. G. (2015). Depth-dependent variations in Achilles tendon deformations with age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lantarflexor performance during walk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9(3), 242-249.

    • 這項研究探討了足部肌肉(包括脛骨前肌)在步態和下肢穩定性中的作用,強調了這些肌肉對於減少踝關節和膝關節壓力的重要性。
  5. Cheatham, S. W., Kolber, M. J., Cain, M., & Lee, M. (2015). The effects of self-myofascial release using a foam roll or roller massager on joint range of motion, muscle recovery, and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10(6), 827-838.

    • 雖然這篇文章主要討論自我筋膜放鬆的效果,但它間接支持了通過放鬆脛骨前肌來改善下肢運動功能和降低膝關節壓力。

這些文獻支持了脛骨前肌在下肢穩定性和膝關節保護中的重要性,表明強化脛骨前肌可以通過改善步態、減少膝關節壓力、協同下肢肌群運作來保護膝蓋。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群甫教官拿到國際運動科學協會的大師級證照 ISSA MASTER TRAINER

群甫教官拿到國際運動科學協會的 
大師級證照 ISSA MASTER TRAINER 

和大家報告一下 基於助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過去15年,除了教學之外, 
我利用有空的時間持續的不斷進修 
 在今年6月拿到國際運動科學協會的大師級證照ISSA MASTER TRAINER 

 我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個人拿到這張證照的 
15年以來的教學過程 
接觸到的學生們年齡層越來越廣 
每個學生的健身目標和體能狀態都不一樣 
所以持續不斷地進修
是希望可以更全面的考量、提供更有效率的健身運動 

 這幾年的進修 
先後取得國際體育科學協會ISSA的 
認證私人教練證照 
運動自療法專家證照 
團體運動體適能專家證照 
營養教練證照 
健美專家證照 
行為改變專家證照 
累積了以上六張證照之後 
才可以拿到這張大師級的證照 


歡迎大家來我們的教室運動 
安全有效的快樂運動 
全方位整合式的課程內容 
頂級一對一矯正運動 

 也歡迎大家找我到各單位進行演講 

大家會想知道 
我最近又開始進修了一張新的證照是什麼嗎?

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美國運動醫學院ACSM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引第十一版阻力運動循證建議

 美國運動醫學院ACSM阻力運動循證建議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測試與處方指引第十一版 (American College Sports Medicine, ACSM,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的建議,一般民眾為了促進健康和維持肌肉適能,應該以下述的方式進行訓練:


阻力訓練運動建議

運動頻率:

  • 對於初學者,每個大肌群應該每週訓練兩次。

  • 對於有經驗的長期訓練者,運動頻率相對於訓練量反而是其次,因此,可依個人偏好選擇每週訓練每個肌群的頻率。

  • 訓練頻率低頻為最少每週一次,中頻為每週兩次,高頻為每週三次以上。


運動強度:

  • 對於初學者來說為了促進肌肉適能,建議進行60~70% 1RM,8~12下的練習。

  • 對於有經驗的長期訓練者,訓練有效性的建議是根據特定部位的健身目標而定,強度和次數都有相當大幅度的可能性。

  • 根據個人目標,肌力、肌肥大、爆發力,肌肉耐力,建議的強度和次數的範圍很廣。

  • 針對以肌肉發展(肌肥大)為目標的話,研究指出強度最少要大於60% 1RM的強度,而最佳的強度是落在70~80% 1RM,也就是8~12RM。不過,也有研究指明有效的強度橫跨很大的幅度,重重量低次數6RM到低重量高次數20RM,都可達成肌肥大的效果。

  • 爆發力訓練,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也助於維持平衡和預防跌倒。

  • 爆發力的訓練,最好是訓練1到3組,上半身強度30~60% 1RM,下半身強度0~60% 1RM,以最快的速度練習移動重量。

  • 如果是以訓練肌肉耐力為目標的話,低、中、重負荷都被證實是有效的訓練,低負荷搭配高次數(15~25下)或是中到重負荷搭配縮短休息時間的循環訓練、阻力的間歇訓練、高強度功能型訓練都是建議的訓練方式,各種訓練方式製造特定的代謝需求,以達成想要的適應效果。


運動型態

  • 多關節運動先行於單一肌群訓練,對於成人,建議進行主動肌和拮抗肌訓練。

  • 單關節和核心運動會被包括在阻力訓練中,該肌群在多關節運動訓練之後接續訓練單一肌群。

  • 補充:大肌群先行於小肌群,多關節先行於單關節,高強度先行於低強度。

  • 可用多元的運動設備和/或身體重量進行這些運動。

  • 槓鈴、啞鈴、壺鈴、身體重量、懸吊設備或插銷式、槓片式、氣壓式重訓器材、彈力管、彈力帶都可以有效地運用促進肌肉適能。

  • 阻力訓練內容可以包括多關節和單關節訓練的運動,多關節運動像是Push Up俯地挺身、Shoulder Press肩推、 Lat Pull-down背闊肌下拉、Pull-ups引體向上、Bent-over Rows前俯划船、Leg Press腿推、Squats蹲、Deadlifts硬舉。單關節的運動目標訓練單一肌群,像是Bicep Curl二頭肌彎舉、Tricep Extension三頭肌伸展、Leg Extension大腿伸展、Leg Curl大腿屈曲、Calf Raise舉踵。核心運動也就是軀幹部位參與的運動,像是Curl-up捲腹、Medicine Ball Throws丟藥球、Planks平板。

  • 建議根據接續的動態或靜態運動和運動選擇,決定向心收縮、離心收縮、等長收縮的肌肉動作。

  • 為了避免製造肌肉不平衡,主動肌和拮抗肌訓練應該被包括在阻力訓練的規律中。

熱門文章

網誌存檔